水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房地产为什么诞生在上海

[复制链接]

454

主题

739

帖子

13万

积分

投资购房

Rank: 6Rank: 6

积分
1356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11:5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ackcolor=rgba(196, 200, 208, 0.11)]若论今日国人爱之深恨之切的所在,恐怕非[backcolor=rgba(196, 200, 208, 0.11)]房地产[backcolor=rgba(196, 200, 208, 0.11)]莫属。房产的升值成就了众多家庭的财富自由,而高涨的房价又让无数后来者蜗居斗室或房贷高筑。作为住所的房子自古皆有,但兼具[backcolor=rgba(196, 200, 208, 0.11)]居住与投资的双重功能[backcolor=rgba(196, 200, 208, 0.11)]的房地产却是[backcolor=rgba(196, 200, 208, 0.11)]近代资本主义经济[backcolor=rgba(196, 200, 208, 0.11)]的产物
上海这个中国近代化窗口城市房地产行业的百年变化,似乎就是中国房地产发展历史的缩影。


永租制与道契

在传统中国,耕地的流传非常频繁,所谓“千年田,八百主”,但有关房屋的交易却往往不成规模。

这是因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耕地可以用于生产,人们习惯将其长期持有使用,供自己或后代消费。而城市土地房屋价格变化缓慢,不适合作投机对象,所以也没形成相关产业。再加上古代房产的产权不清晰,交易不自由更阻碍了房产的商品化。
近现代意义上的房地产业,则是要将房地产及其所衍生的法律权利作为商品,以盈利为目的,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进行自由交换。实现这点势必要打破中国古老的习惯和规则。很自然,这个改变随着西方人的租界而来。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订立后, 为解决外国人居住问题,1845年中英之间又签署了《上海土地章程》。章程除了规定外国人有权租用中国土地外,还树立了“华洋分居”的原则,租界只准外国人住,并给予了外国人其他的权力:1.永远租用权——仿照中国耕地上的永佃权,将上海浦西的大片土地永久租用给外国人。2. 道契制度——这是一种仿西方的土地契约,成为了租界土地产权的凭证。3.自治权——外国人可以自行组织区域内的市政工程,并拥有一部分行政权
这3点制度安排对于近代上海房地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租制规定外国人可以永久租用中国土地,租用中国土地时只需比照田赋向业主交付押租,再每年向清政府交付年租,就能占有土地,外国人由此获得充分的土地权利,由此农地大规模转化为市地, 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道契是由上海道台签发的房产契约,这种契约上面标明所有人、地块面积、位置、交易价格,采用西方科学方法对土地房产进行科学测量绘图,且易于验证,很难伪造。因为道契成为了房产所有权的唯一凭证,在交易时直接流转道契,大大便利了房地产流通。

此外道契作为外商的财产凭证, 受到租界特权的保护, 持有道契者除向租界当局交纳年租外, 没有任何其他税费,更是大受华人欢迎。而工部局的成立,则让上海有了资本主义的市政管理机构,资本主义的城市管理制度取代了封建官府的粗糙治理,从而使租界的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都能与世界先进经验接轨。

随着永租制的确立和以道契为代表的新的土地契证的使用,再加上西方化的市政机构的出现,租界就像一块资本主义的“ 飞地” , 楔入了一个封建的东方古国,租界房产也具备了作为商品进行自由买卖的必要条件,标志着近代上海房地产业的诞生。


大量人口涌入下的租界房地产

但这两大制度一开始并没能转化为土地开发的引擎和动力。

房地产的兴盛毕竟依赖于有住房需求的人口推动,在租界兴起的初期,上海周围的江南士绅皆有自己的土地,没有理由迁往上海。但制造了巨大混乱的小刀会和太平天国起义,却给了上海房地产一个成长的机会。
在战乱的刺激下,上海周边的大批城乡居民避入租界,冲破了“华洋分居”的规定。致使英租界的华人人口从1853年的500余人,一下子升至2万余人。膨胀的人口形成对住房的迫切需求,给外商制造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赚钱机会。

最初,租界领事极力反对华人涌入,造成“华洋杂居”。但洋商却联合起来,在利润的驱使下,冲破“华洋分居”的戒律,从贩卖鸦片、棉布的贸易活动转向房地产经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建造了800多幢简易住房,用于出租。这类房屋都是木板结构,成本低,建造速度快,一般三五个月的租金就足够新建一所同样的木屋,资本周转非常快。

1862年,太平军三次进军上海。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避居上海租界,使上海租界人口又一次骤增,1860年达到30万,1862年一度曾达50万。在刚需无比坚挺的情况下,上海租界里的房租地价持续上升,房租收益可获30—40倍的利润,比贸易周转快且稳妥。

众多老牌洋行,都对投资房地产发生极大兴趣,大都设立地产部,兼营房地产

此时上海工业也开始发展,租界人口有了稳步增长,地价也持续上升。工商业的发展, 人口和财富的聚集, 使房地产市场稳固, 并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因此可以说, 自1870年以后, 上海租界房地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这时的发展是以这座城市社会经济发育为基础的, 而不再依赖于突发事件的刺激。

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在上海的外国冒险家、外国商行、乃至教会都投入房地产经营之中,继而华人士绅买办也在租界内投资房产,大量专业性的房地产公司涌现。在上海的外国房地产商中犹太人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占地最多、影响最久的,是犹太人中的沙逊家族(新沙逊洋行拥有者)和哈同(哈同洋行拥有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4

主题

739

帖子

13万

积分

投资购房

Rank: 6Rank: 6

积分
135614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专业房地产机构的出现意味着近代上海房地产业开始走向专业化、集约化的规模经济增长道路。他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如房地产大户史密斯,就投资兴筑了界路(今河南路、吴液路、松江路)和百老汇路(今大名路)。跑马场股东,则集资修筑了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英商兆丰洋行在苏州河上架设了第一座木结构的大桥,将英租界和北边的美租界连成一体。

道路的开辟,桥梁的修筑,成为近代上海租界土地价值提升的关键性因素。房地产商随即可以在道路周围隔开各个街区,成街成坊分片开发,进一步带动沿线工商业的发展。
房地产业的发展, 带来了巨大财源, 从其中征收的税收, 成为租界的主要财政收入。据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统计, 房捐与地税之和, 每年都占财政总收入的半数以上。

而租界当局也从财政收入中支取很大一部分, 进行界内道路、水电、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与公共事业的建设,为地产的升值提供基础服务。由于房地产业主成为最大纳税人,所以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董事会成员也大都是著名房地产商,双方的利益被牢牢绑定。

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 使租界具有种扩大空间的内在张力。在沿海沿江的开埠城市上海、天津、汉口等地, 各国租界当局都不断寻找种种理由, 一次又一次地迫使中国官方同意扩大界内土地。最先进行扩展的是英租界。1846年, 最初的界域面积为1080亩, 到1899年, 加上并入的美租界, 界域面积已达33503亩, 改称公共租界。

其次是法租界。1850年初, 全上海的法国人总共只有10名,法租界的界域面积也仅为986亩,1914年已达151510亩。经过一番扩展, 公共租界成为全国最大的租界, 法租界位居第二, 成为全国最大的专管租界, 上海由此成为全国租界面积最大的城市。房捐长期是首要的收入来源,地税在19世纪晚期租界面积扩张后快速增加,于1907后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
房地产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租界内房产商人与租界工部局的双赢,一方面,工部局通过不断地调整税率,增加税收,将土地増涨的收益从地产业主手中提取出来,另一方面,再运用这部分资金进行界内的新建、改扩建道路,填浜筑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事业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房产和土地价格的上涨。这样的良性互动,正是近代租界城市财政所具备的的基本特点,使得近代上海租界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此后全国各口岸城市的租界,无不仿照上海模式进行房地产经营开发,继而扩展到租界之外的华人管辖地区。而在直面西方冲击的近代中国,沿海沿江城市崛起的近代房地产业, 直接促成了城市封建土地制度向近代资本主义土地使用制度的转变, 奠定了中国城市化最初的物质基础。而租界作为中国最具资本主义气息的土地,更是中国近代房地产市场的发源地。

其开创的局面,一直到今天都还有深远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水库论坛 - 房产投资第一站 ( 沪ICP备20013621号

GMT+8, 2024-5-10 07:27 , Processed in 0.0632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