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量子波动速读/贵族精神训练/三勒浆

[复制链接]

175

主题

175

帖子

74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7:2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color=rgba(0, 0, 0, 0.298)]原创: [color=rgba(0, 0, 0, 0.298)]肛门里拉出个电锯 [url=]水库线下[/url] [color=rgba(0, 0, 0, 0.298)]今天
  首先抱怨一下:靠!我写了接近40篇的黎巴嫩观察不能发!(不是欧神这儿不能发,是我这儿的人不让发。直接给没收了,操!妈逼啊,不讲道理啊)
  大家看到这个标题,一定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吧?
  如果没注意新闻的话,我就简略地说一下这三个东西是什么。
  1:量子波动速读,是最近出现的一种培训班。
  反正就是类似于原来的“集天地灵气,打通宇宙能量”之类的玩意儿,能让小孩子瞬间记下一本书。
  我说的瞬间是真的瞬间,连书都不用看的,拿书对脸扇风,书的内容就飞进脑子里了。
  很神奇吧?
  2:贵族精神培训。
  之前有个网红跑到英国老落魄贵族家里吃个饭,然后自己问个wifi密码,人家都得用盘子装个纸条给送上来。
  然后连连夸赞英国主人的哥特式房子是“哈利波特式建筑”。然后国内还有个号称99万的贵族学习班。
  
哈利波特: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天下第一。
3:三勒浆。
年长一点的朋友应该知道,好像现在还有卖?
这是一款所谓的……学生大脑营养品?
可能更年长的读者以前还给自己买过。我以前还喝过,真恐怖。
  这个东西最火的时候应该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几年,那年有很多打着“学生喝了就聪明”的保健品。
  味道就好像……墨索里尼的屁股抹上沥青陈酿三年后撒上薄荷味的香菜熬成浓汤后加入含有鞋油的止咳糖浆。
  好吧,其实也就类似于便利店卖的那种小棕色玻璃瓶装的刺激性功能糖浆饮料再浓缩3倍后加入臭袜子的味道。
  那玩意儿日本人好像经常喝,真是难为他们了。
  不过这里说的三勒浆只是一个代表物而已,三勒浆本身已经算厚道了,至少它没喝死过人,其他同时代的各种产品有喝死人的。
  本篇文章会分为三个部分。
  1:这些产品是怎么卖的,那些人为什么会买,主要的消费者是谁。
  2:这些产品大部分在常规意义上都属于“骗人”产品,产品描述功能和实际效果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3:从管理层面上来说,我么是否应该政策性打击这些产品。或者说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打击,是放任自流还是轻度打击,还是说要严厉打击。
  
  我们先说第一部分。
  上面说的无论是量子速读还是贵族精神,抑或是三勒浆。
  
主要的直接购买者只有两种人。
  1:全职太太或者工作清闲的女性。
  2: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外公外婆更多一些。
  
  少数疯狂的购买者是单亲家长,女性占主体。
  这些产品的经营机构的营销策略也是针对这三种人制定的,还有相应的额外方法尽量隔离男性家长——只要是为家里赚钱的人,他们都尽量隔离。
  当然,这么明显的倾向性不可能是因为什么“女的这方面逻辑比较差,比较冲动”什么的能够解释的——看上去能解释一切问题的理由等于不能解释任何问题。
  首先下一个结论:这些人是故意“上当”的。
  就好像很多非法集资的人,他们大多数都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但是一旦事情崩了或者被警察查了,这个时候他们就哭哭啼啼地说自己啥都不知道,是被骗了,是可怜巴巴的受害者。
  诚然,确实有一部分人是真的受害者,纯属是因为笨。
  但是这个社会里大多数人的智商和知识还不到这个程度,更何况很多此类产品一点也不便宜,消费者也没有不在乎,所以绝大多数购买这个产品的消费者不可能都是傻子。
  
  这里就引申出一个问题。
  非法集资的人知道这里面的风险还进去,他是为了钱,他是认为能够比别人更早的先撤退。但是搞这些孩子的古怪东西又不可能再造一个娃娃出来,那他们有什么理由去购买呢?
  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利益从何而来”——只要有利益就会干,不管这个利益是不是直接从卖方那里得到,反正只要好处能落到那个消费者头上就可以了。
  
  非法集资的消费者利益从集资方本身得到,但很多的东西并不是,比如说买军火就不是从军火商那儿直接得到好处,而是要用大炮干掉隔壁的老王以后才能得到好处,这个利益是从老王家里拿到的。
  
  这些娃娃产品也是一样,这些产品的制造商不可能给家长再造个娃娃出来,也不可能让娃娃变好,但是消费这个娃娃产品的人能从别的地方捞到好处。
  
  在这个环境中,这些消费者的好处是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的。
  我先讲讲全职太太和清闲女性。
  一般来说,一个女人如果和男人结婚以后,那个男人后来并没有什么大发展,那么这些太太就相对比较少消费此类产品。
  但是如果男人有了大发展或者女人在生孩子以后不工作了,那就是消费这些产品的主力军之一了。
  为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女人有一种不自信而导致的安全感缺乏。
  这个和女人的信心和安全感有相似,有时候会重叠,但应该是不同的东西——我觉得吧,找一个女人,什么学历,文化,性格,样貌等等都要排在一个东西的后面。
  那就是:自信心。
  当然了,有学历有文化,性格稳定样貌出众,这些都容易让一个人有自信,但这也仅仅是有利条件而已。
  信心也不能等同于安全感,安全感是综合性的,一个人可以因为生活在没有太大安全压力的情况下获得稳定的安全感,但安全要素如果同时多个发生变化或者环境背景发生很大变化,旧的安全感可能也就不能起效。
  比如说一个人生活在日常环境里很有安全感,在大多数生活变化下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把他放到一个危险环境中去(比如说在印度乡下迷路了),那么这个人可能就什么行动都做不出了。
  
  可以这么说:安全感是“有靠山”,这个靠山可能是技能,可能是背后有人,可能是有钱等等,是相信“我的能力或者实力能够涵盖足够的变动,靠山够大”;信心更类似于“我习惯应对超出一定原有实力范围内的波动”。
  类似于“安全感=我登过泰山=我不怕和泰山一样高的山,而且泰山已经很高了”;“信心=我连续登了5座山,每座都比前面的高,所以我已经有了下一座山比上一座山更高的惯性”。
  缺乏安全感但有信心会买什么?
缺乏信心但有安全感会买什么?
缺乏信心导致的安全感受损会买什么?
缺乏安全感导致的信心受损会买什么?
  双不缺会买什么?
  前四个我能回答,最后一类人我没接触过所以不知道——但至少说明了这些客户的突破口和痛点不能在这两个地方找。
  但是因为篇幅所限,所以这次我只能详细说缺乏信心导致安全感受损的情况——不过只要一个明确了,其它的也就好说啦。
  当然,我的水平肯定大大不如很多水库朋友,这些只是我的一些相关行业的粗浅经验而已。
  缺乏信心导致安全感受损,我们套用在大多数常规家庭环境中,那大多数家庭的基础实力分配与管理时间应该是这样的。
  1:男人是赚钱主力,女人赚钱少但管理时间相对多一些。
  2:男人比较强调赚钱和对外能力,相对来说女性在文化上更多要求对家庭内的管理。
  3:现在大多数家庭依然不能算作是纯粹的“小家庭”,因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暂时还没有到达纯粹的小家庭阶段,而且可能这样也是不对的——所以即便因为工作原因而脱离了大部分亲戚,周围的新朋友也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一部分原来社会下“大家庭”中的亲戚与乡亲们的角色,至少在情感支持与某些决策信息的沟通上是这样的。
  4:祖辈们往往在财务上处于劣势地位,或者财务本身已经移交和只能针对少数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空闲时间往往比较多。
  那么我们可以从信心和安全感上面分析。
  1:一个家庭主要的安全感是来源于经济获得的主体,也就是男人——就算是父母有钱,但在父母对投资子女的数量较少的时候,男人的行为依然更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家庭安全感。
  2:女人和祖辈更多的承担了对家庭内的管理和服务性任务。
  3:就算是在异地的家庭,朋友与周边的人在道义评判上依然能很大程度上的提供支持或者反对,至少在情感层面上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弱势方而言更加明显。
  
  但是我们明白,男人和女人之间不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在不分割的情况下也会有很多变数。
  因此这里就有个“可容忍或舒适范围的变化量”。
  
  也就是说,双方的实力差距(安全)与实力进步速率(信心)是有一个容忍范围的,而且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安全/绝对实力差距接受度决定了容忍数值上限。
  信心/进步速率差距接受度决定了舒适数值上限。
  超过安全容忍数值上限将会产生“忠诚怀疑感”——最保险的应对措施是赶紧在自己或者自己可控的东西上“堆料保值”。
  相当于“现金为王”策略,或者说“拼死拼活造核弹,把自己变成茅坑里的石头”。
  在家庭里,就体现为加强给自己父母买养老保险,给自己买房子,为孩子投入更多教育经费等,不断的通过立即对某些不易被夺去的东西上“堆料”。(有法律或者道德保护的东西)
  在军事上就相当于加强军事技术,增加先进武器装备,必要的话甚至可以裁军。这个时候这一国家就不会到处挑事儿,先把技术和经济拉起来再说,毕竟增速上至少没有劣势
  超过进步速率舒适数值上限将会产生“危机加速迫近感”——最保险的应对措施,是立即变现自己的资源化为硬实力,比如说立即花钱扩军,这个时候重视数量高于重视质量。
  
  在家庭里,就体现为拉拢孩子,做更多外部看上去更加受人喜爱的事情,对周围更多人展现特定的“为家操碎了心”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操碎心”带来的实际效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扩充军队员额,让更多人看见自己为家操碎了心”。
  这样打起来的话,就至少能用已经扩充的军队拖延别人,浪费敌人弹药或者在近距离先发制人。
  在军事上就相当于加强基础装备数量,增加已有装备的部署。制造很多很多的普通坦克,一旦情况有变就把身边的欧洲给推平,这样也能拉拢一部分欧洲人加入自己的阵营,军事威胁行为会大大增加。
  
  然后我们可以明白:两者中有一个如果差距过于巨大,迟早还是会把另一个要素给拖下水的。
  那么当信心把安全感拖后腿拖爆了会怎样呢?
  (当然国家层面上可以把安全感理解成为安全状态,信心理解为经济和技术增速)
  那基本上这个国家或者个体就“放弃治疗”了,但是它也不会直接躺在地上等死,它还是能从现有环境中利用一些资源“苟延残喘”的。
  至少能把自己的“堆料”给守住——但是它的盟友相对容易明白这个家伙不太重要。
  
  在家庭里,这个情况就很有趣——孩子是心理弱势者的最大的盟友,但同时堆料是堆在盟友身上的。
  堆在自己身上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心理弱势者更容易认为那个强权是看着自己的,不敢往自己身上或者自己父母身上堆料,还觉得自己堆料成功了也守不住。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那就只有往孩子身上堆料的同时,尽量提高孩子对自己的好感,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显得好看以拉拢更多身边的人(无论亲戚还是朋友,显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好,那么“量子波动速读”这样的奇怪的教育产品有什么优势呢?
  1:它不累——其实那种培训班就是大家耍耍,老师大部分就是在上面唧唧歪歪讲笑话,小孩下面随便操作几下,然后逢场作戏就行。
  这样给孩子报这种培训班就不容易“得罪孩子”。
  
  2:它有一个很常见而且很正当的目的——速读,速背,速理解。
  谁都需要这个吧?所以这是一个没人可以指责的目的。
  3:它比较贵,这样就算堆料效率低,但至少可以更多的向经济主体要钱,至少能削弱经济主体对自己的优势。
  
  
  我们把这三个东西套用在刚才的四种人中。
  也就是有安全没信心,有信心没安全,安全拖死信心,信心拖死安全。
  安全没信心的,那么他就会拼命把现有实力爆发出来试图翻盘,这个时候“扩军”或者“得罪盟友”不太重要,甚至不结盟都行。
  于是就把小孩拉进很艰苦的培训班里去,比如说奥数或者钢琴什么的,而且必须要考级考证,以级别和证件为最优先。
  最不济也要是小提琴一类的,反正必须要难。
  
  啥?你说为什么不让自己追?
  你见过一个信心崩盘的人真正努力工作的么?都去买彩票了好么?
  就算还在努力工作,一个失去了信心的管理者就只能是拼命的骂手下不给力,在旧套路上不断的逼逼,绝对不会找自己的问题的。
  所以才是自己不会飞(不敢飞),所以下个蛋希望蛋能飞。
  蛋飞起来了,堆料就成功了——不是盟友也没关系,因为她安全感足够,觉得孩子绝对不会真的有效的倒戈,老公也肯定会站在自己这边。
  比如说药家鑫的母亲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夫妻两个人都对自己对家庭内的人的控制安全感过高了。
  以为自己是白金段位,结果只是个青铜。
  通常这些产品的价格有高有低,但是在同样的消费级别下,这些产品是同档次里比较贵的。
  就和军火一样,军火总是很贵的,到货时间越早越好。
  
不安全有信心的。
  不用考证或者相对不重要的,但是公众眼里比较奢侈的——但是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展示,可以很方便的带出去或者挂起来。
  比如说长笛,单簧管,萨克斯,书法,绘画,二胡(二胡很难,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意识到),葫芦丝等。
  因为他需要强化技术,需要把东西给别人看,比起扩军更重要的是让别人知道价值。
  这个时候他会照顾一下孩子的压力,照顾最近盟友的感受,一般不会选择压力极大的东西,也不会“非成功不可”。
  方便给别人看是为了“打开渠道”“抓住强势方没能抓住的空隙市场”。
  在强势方回到家里的时候,这也方便提醒一下强势方自己的用处,表达出自己的“增速”是挺快的,不是随便可以欺负也是没必要随便欺负的人。
  很多夫妻都有工作的白领家庭属于这个范围,一些夫妻同一个公司工作的工薪阶层也很常见。
  
一般来说这样的产品学习的价格都不贵,是同档次里比较便宜的。
  就和小商品与援助建设一样,虽然总量可能不小,但是短期内就可能有回报或者可以分批投入。
  
  缺乏安全并且突破了底线,最终撕裂了信心的。
  这些人会立即固守已有的核心防线,并且不断的要求孩子在这些部分上疯狂努力。
  他们会选择那些价格较高的正规科目学习,比如说语数外。
  通常会选择很贵的产品,比如说各种名师辅导。没钱的也会上一个毫无必要的作业托管班,尽管他们一直在家里,完全可以自己监督作业(便宜的作业托管班也不会教作业,而且管理很差)。
  这是因为安全被撕裂是因为父母双方或者对祖辈来说,实力的绝对差距已经过于巨大,这使得对方已经放弃了增速获胜的可能。
  这个时候就必须强化已有的核心利益,毕竟孩子的主要学业对于强势方来说也很重要,这是可以绝对确定的。
  因此要把增速尽量集中起来,对付最重要的核心安全问题。
  把自己绑在核心安全的战车上,就好像把自己绑在核电站上——如果对方出问题,那我就引爆核电站,大家同归于尽。
  不过嘛,既然增速还是比安全局势好一些,所以他们并不担心较高程度的给孩子压力,可以接受较高程度的孩子反感,因为他们相信只要集中力量进行核心增速与捆绑,那还是能够保证自己的最基本安全的。
  只是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变得不太舒服,不能容忍的也多了——和睦的时候还算可以,吵架会变多。
  
缺乏信心打穿底线,安全堡垒失守。
这个是重头戏,我会详细讲。
缺乏信心打穿底线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你打游戏,你突然几个分矿和分基地被打爆了,你的资源开采速度暴跌,你的兵造不出来了。
虽然你的对手可能兵只是比你多一点,但是他的资源都还在,而你的资源点都没了,要想恢复至少要10分钟。
在这10分钟里,对手可以多造100个兵,而你只能造10个,甚至你可能还要卖掉一些兵。
  可是整场游戏的平均对战时间也只有30分钟,他哪怕只要把手头的兵都丢过来都能和你打的势均力敌——就算双方都全灭了,他也可以立即再造兵来消耗你,主动多杀你一点兵反而可以防止你偷袭翻盘。
  你只能期待对方的网络或者智商掉线,否则你就输定了。
  这种情况其实远远比“安全突破底线”要严重许多——安全底线突破了,只要还保持一定的利用价值,一般苟活还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是信心跌破,也就是增速跌破而且资源上还没有回旋余地的时候,那情况就严重许多了。
  这人既看不到增速反超的希望,又看不到立即展开较大的突袭胜利的可能。
  那么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尽量维持现有对抗能力”“尽量维持盟友关系”“让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强大一些”。
  在这个时候,她必须频繁的试图联络盟友,试图用虚的东西来延缓敌人——无论是好听的口号还是各种政治正确,反正要让盟友看到自己好像在做什么有利的事情一样。
  在生活中,这个人就会开始对亲戚朋友抹眼泪,说老公一天到晚不回家,说什么“忙也忙不出个什么,除了钱什么也拿不回来”之类的(当然,她可能会刻意抹掉对对方有利的,比如说不说人家赚钱回来,而且她还花的超开心)。
  对于孩子,她必须表现出自己有大量的行动,去给孩子添砖加瓦做贤妻良母。
  但是又不能得罪孩子,因为她知道即便把增速能力用在孩子身上……她一样也赢不了,差距还是会越拉越大。
  所以这个时候孩子是否喜欢变得非常的重要,她必须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和他在一个战壕里,至少是让孩子更少的反对。
  这是一个“对外显示贤妻良母以取得道义支持和孩子喜爱的折中策略”。
  
  那么,设计一个什么产品才合适这些人呢?
  
  那就必须是这么一个产品:
1:从宣传上要有特征,让人一看就知道对孩子应该没这么苦。比方说什么“速成”或者“寓教于乐”就是典型。
2:要有一个常见的理由,这样才能让购买产品的人可以有一个非常方便的说辞来“传播自己的贤妻良母形象”。
3:要有夸张的承诺,最好说起效果来天花乱坠,一听就像是骗子。但是给别人的解释科学道理么……听起来又很多,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这样买家自己“受骗上当”就是合情合理的,别人不能指责自己太蠢,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
这些购买了产品的人,可以“量子波动”来对孩子游说“轻松”。
对周围的人和老公当然不会说什么“量子波动”。
她会说“我给孩子报了个速读班,最近孩子的阅读能力不行”。她对周围的亲戚朋友也会这么说。她可没傻到那么早就被人“劝”——劝了还被骗,这样就不能显得自己没有责任。
如果被揭穿,她就会哭哭啼啼地说“那么多人都相信了,还有那么多科学资料,我上当了,我太难了。”
各位看
“量子波动速读”就是这么回事。
这分为两个触及客户痛点的部分。
第一个是“量子波动”——听起来就完全不靠谱,但摆明了就是“不吃苦”“速成”“寓教于乐”。
第二个是“速读”——号称可以几秒读下一本书并且能背诵,而且还深刻理解。这个是所有人都希望有的,肯定是好东西,所以是一个常见的学习理由和学习项目。
然后他们在内部游说(美其名曰“咨询”)的时候,往往都会直接进行很夸张的承诺,让人一听就明白是骗子。但是呢,又滔滔不绝的说一大堆牛头不对马嘴的东西——内容不重要,滔滔不绝就行了。
这些产品的销售一般靠的是“会议营销”,拉别人来听体验课什么的。
之前最初期联系的时候就会“套话”,发现是经济主体接的电话就想办法让弱势者来参会——故意选择不是很方便的时间段来上体验课。
然后参会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母亲或者祖辈陪同来“听讲”。
这样的好处在于:嘿,大家都是一伙人,我明白了明白了。如果不是我一个人上当受骗,那么我就有理由了,不是我太傻,是别人太坏太高明。
  这和非法集资的人有点类似,在被抓以后他们都是无辜受害者——你信么?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完全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他们之所以之后敢大声疾呼“我是受骗的”原因,是因为如果谁指出了这一点,他们就会发动自己人对那个说真话的人群起而攻之。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个非法集资者常常能在同一个群体里屡次死灰复燃的原因。
  同样的,这些教育机构也经常在同一群人里再次复制“成功经验”,很多时候连人都不换一下的,最多就是换个产品名。
  换产品名是为了让老客户能“再次购买,并且有新的理由和名字去和经济主体提出要求,再次瞒骗经济主体”。
  说出来你们都不一定信:这些教育机构被揭穿了以后,很多老客户还会回头找业务员再次购买服务。
他们就是瞄准“被骗”去的。
  所以严格的来说,这些教育机构并不是“骗子”,至少对于他们绝大多数客户而言都不是骗子。
  真正的骗子是购买这个产品的人,是他们对自己家里的人撒谎。
  孩子呢?
  绝大多数孩子都十分清楚这是骗人玩意儿,都是嗤之以鼻的。
  但是孩子却在其他家人面前表现的非常乐意。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和孩子“单独聊”的时候,这些咨询师都会告诉他们“如果你不在这儿上课,那你就要辛苦的去xxx了”。
  这么一威胁,咨询师就和前来的家长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利益方向一样。
  孩子当然不想辛辛苦苦搞别的事儿,而且看到上课那么清闲,而且老师还传授“快速装逼技术,作弊给别人看”……
  你要是小孩你也选这样的培训班——因为你不仅怕苦,而且你的老妈已经不止一次干这样的事情了。如果不配合,你老妈就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你遭不住。
  
  也许你会觉得“老妈会有这么自私么?”
  我只能说:大多数关于家庭利益的事情,人类都是下意识的分析利弊的,而且选择性遗忘或者忽视很多东西,装作自己不知道的过程中变得真的不知道了。
  这些商业机构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把一大段利益目的拆分成一个个小利益阶段,然后客户就会一步步的顺其自然的按照自己的利益方向走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小孩都会被这个母亲废掉,很少有例外。
  因为小孩自己也明白:老妈无能而且拖着自己当挡箭牌。
  但是这些小孩到后来也会非常维护老妈。
  原因也很简单:自己已经很差了,不如过的舒服一点。自己当挡箭牌,父亲根本拿他没有什么办法,老妈还安排好了零花钱和周围的社会支持,老爸根本占不到便宜。
  小孩子到底是小孩子,是短视的——小孩子重视成绩和进步是大人教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母亲根本不会教他这个。
  所以小孩子一定会变成一种“飘忽不定的暴躁情绪”。
  我们通常管这种小孩叫“被宠坏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宠坏”本身就是一种策略所带来的结果。
  这就是“量子波动速读”和各种各样此类培训班的经营之道,比如说各种什么“开发大脑潜能”的培训班。
  最近几年这些培训班又大大增加,和经济放缓有很大关系。
  经济增速快的时候,大部分工作效率较低的女性还有被使用的价值,而增速放缓的时候这些女性的劣势就被放大。
  这个时候更多的女性就会在职业和生活上产生“增速放缓”,本来就不怎么样的边际群体就会因为“自信增速撕裂安全感”而投入到此类产品的怀抱。
  上一次发生同类情况是经济大爆发,增速极快,这让有优势的男性的增速明显比女人要快,所以也产生了增速撕裂。
  
  唯一能遏制这些培训班的其实是技术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学校放宽了对于学生持有手机的限制,越来越多具有视频功能的智能通话手表开始普及。
  这就使得经济主体随时联系孩子的可能性增加,进而让这些骗局越来越容易被经济主体识破。
  但是矛盾在于两点:
1:如果容易被识破但需求依然存在,那么产品一定会进步。
  2:这种需求一定存在。因为人的命运是很难预料的,一个人的安全区间和自信区间也是很难考量的——整体安全感或者自信在每个局部是不同的,一个人可以在职业上很自信也很有安全感,但不代表他在家庭生活里也能这样。
  整个社会里一定会有很多人,甚至是大部分人都会面临这样的不匹配。
  所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是永远不可能的。
  减弱的方法也有——自由恋爱,取消婚姻这样的国家强制合同,恋爱双方自行制定强制性规定,或者有多套婚姻法规则,有多套现成合同可供选择。
  问题是……这样的成本太高了,但主要的问题还是“管理性与财富的排他性协议”的收益实在是太大了,不会有任何社会管理组织会把这个权力拱手相让,只要取得了这个权力的部门就会是很强大而且涉及到几乎所有管理社会行为的各个机构,是一个利益联合体。
  也就是说,婚姻本身就是组织对于社会的一种“征税”。
  当然了,这也只是一定程度上减弱问题的严重性,不合适的人可以较快的止损,不会有额外的限制。
  但是矛盾本身不会因为交易方式的变化而消失,它还是存在的,只是程度降低了。
  只要人的生命不可以预料,只要人类还有家庭,只要人类还有孩子,那么这个问题就会一直存在。
  当然,如果人的生命可以预料,那么人类社会还有什么必要存在呢?
  
  以上两点就意味着这类产品的进步的必然性。
  现在此类产品就降低了被发现的概率,比如说看起来更加正规的教室,包装更加正规的教科书。
  收费周期短但场均收费提高,这样可以在被发现以前就赚到钱,而且也给消费者快速的“结算了一次教育功劳”。
  反正后来到底有没有效果也不见得很容易检验,大部分时候还是“母亲和孩子的一家之言”。
  
  哦对了,顺带一提:贵族精神培训是针对“安全感撕裂增速”的客户群的。
  还有,那个所谓的99万元贵族精神学习班根本就没人报名,我是指没人报名99万的。
  所谓的有人花了99万,极少数学生是真的,大多数都是“请”来的“代言人”,是撑场面的。
  大部分销售的还是万把块到十来万的那些相对平价很多的课程,针对的主要客户是那种“幻想很多的中产阶级小白领”。
  一般这些家庭都是女性工作稳定而且比较有面子,比如说公务员什么的;男的比女的有钱很多,是企业的管理层。
  这些女性的因为绝对实力的快速拉大,结果导致了自信心被撕裂了。
  原来刚结婚的时候,女的还和男的势均力敌,但是后来女的增速远不如男的。
  不过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女的并不觉得自己的增速有多么的重要,毕竟工作是“铁饭碗”。
  但是她们的安全感被撕裂了,因为实力差距太大,她会担心老公直接就不要自己了——因为自信心撕裂了安全感的人比较担心“老公觉得自己不重要,投入资源减少并且出轨,爱上了别的女人并和另一个女人结婚”,并不是“老公直接把自己废弃掉,因为想和别人结婚而和别人恋爱。”。
  两者的区别,大家都“品”的出来。
  贵族学习班是一大堆杂项和大量需要记忆的东西,对于小孩子而言一点也不轻松。
  但是母亲为了“快速增强军力”,幻想着“一波大翻盘”,就选择了“贵族精神学习班”,想着“通过精神战胜物质”。
  她们也是故意上当的:因为如果把被骗放在精神上,精神就不如物质上的安全差异那么容易衡量,可以把水搞混,获得周围人的支持或至少不反对。
  如果说“自信撕裂安全”在宏观上增加是因为经济增速放缓,那么“安全撕裂自信”在宏观上则是因为“社会价值观变化”。
  一些原来很光荣的职业变成了普通职业,精神属性降低,荣耀降低;另一些原来可能没这么好听的职业变得越来越争当,赚钱天经地义。
  
  原有的社会安全区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边际群体被挤出了安全区。
  因此很可笑的事情发生了:一大堆公务员和国企母亲去报“贵族精神”学习班。
一堆老师也在叫嚣“贵族精神”“外国的月亮就是圆”。
  大家发现了没有?这几个职业,就是最典型的“被社会价值观变化挤出了精神安全区”的职业。
  而且我们还发现“老师叫嚣”有个特点:政治老师和外语老师叫的最凶。
  原因也很简单:政治课在21世纪开始后越来越不重要,而且考试技巧效果越来越重要。
  外语老师呢?
  学外语的人发生了暴增,教师证也不难拿了,所以他们面临了比原来激烈得多的竞争,铁饭碗不再是铁饭碗。
  一切看似不合理,甚至是“可笑”的事情背后,都有一套更加广泛和基础的合理利益体系在支持着它。
  存在既是合理,不合理的事情只是还没有发现背后的合理性。
  哦对了“自信撕裂安全感”是“家庭和睦的时候看起来还好,但吵架也很多”;“安全感撕裂自信”是“家庭和睦的时候看起来也很冷漠,但吵架不算多”。
  前者的矛盾激化是在“在摩擦中走向爆发”后者则是“在沉默中爆发或者在沉默中灭亡”。
  
  好了,我们就要讨论最后一个问题。
  当局应该怎么处理这样的诈骗培训班呢?
  如果考虑到上述所说的。
  1:矛盾永远存在,这个矛盾只能减轻不能取消。
  2:产品会继续升级。
  那么我们就可以至少先否认一个选项:严打,至少是长期严打。
  道理很简单:长期的严打只会压制某些具体手段,并不能把需求给打掉。
  假设我们一直堵,就算真能把外部渠道堵住,那情况会怎样呢?
  很显然,是家庭内部爆发,各种明着对抗,阴阳怪气的骂战会层出不穷。
  这反而成本更大了,整个社会的“成家风险”更加的提高——成家风险提高了,成家的人就会更加对家庭有更多利益诉求,斗争将更加激烈,家庭维持时间更短,孩子和大人的受害程度都更加提高。
  这完全是得不偿失的,最后老百姓自己都要反对持续性严打。
  规律性的间歇严打也没有必要,因为规律性严打和持续严打其实差不了太多。
  那么不打呢?可能也不行。
  因为如果绝对不去打击这些培训班,那些受骗上当的人的抱团会越来越大,最后会闹成类似以前的全国性气功热潮那样。
  上一次的全国性气功热潮产生了什么样的组织,我想我不必多说也不能说,大家都知道。
  这是因为这些人的诉求本身就是抱团,而且有很大的非经济理性存在,本质上是权力的斗争而非经济竞争。
  如果一直不去打,那么抱团越大的人就越有优势,他们会抱团起来暴打正常的人。
  
所以放任策略也是要不得的,因为这不是市场竞争,这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市场应该越来越自由,但是战争不能容忍,哪怕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样——不比创造价值而是比暴力的事情都应该被遏制。
  
  所以,真正可行的做法是“轻打”,“看社会反应打”。
  当不少人已经开始大叫“这些骗子害到我了”才去打。
  为什么呢?因为“害到我”绝对不仅仅是“受损失”了,而是这些人在抱团强迫外面的人加入他们,或者是联手指责和打击那些被自己家里人骗了的家庭经济支柱。
  这个时候他们的“诈骗”已经上升到“战争”。
  不可容忍。
  其实说“诈骗”,大家也不要觉得太贬义。
  这种产品的存在一样带来社会价值——提供了一个更加集约化的平台,缓解了大多数家庭内部的斗争压力,帮助大部分家庭提高了内部平衡的能力,降低了平衡成本。
  毕竟出点钱就平衡也算不错了,花钱避免战争,这是好事。
  虽然这些培训班可能会伤害到一部分孩子,但是如果家庭内斗争无法宣泄而演变为直接战斗,那孩子和经济主体以及带孩子的人损失都会更大。
  同时,这些产品本身也是在升级的,是越来越向“无害化”升级的。
  在原来我们此类服务还很落后,诈骗靠的是很简单的产品的时候,那伤害才是更大的。
  现在我们有电疗教授杨永信,可是杨永信比原来的做法好多了,在十几年前同样的孩子是要送进真正的武术学校或者更可怕的管制学校的。
  这里面去过以后人就彻底废了(那种武术学校可不是正规的,不如说是“代家长暴打小孩”学校)。
  对家里人废了不说,出来的还经常是抱团流氓,抢劫强x杀人无恶不作。
  本来还就是个习惯不太好的小孩,出来就变成了犯罪份子。
  现在的网瘾学校虽然也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至少不再把有问题的孩子变成疯子,最多就变成呆子。
  呆子总比满大街转悠砍人的团伙要好。
  
  所以这些组织还是至少在“无害化升级”,甚至提供一些好处的——毕竟有点好处的话,就算原来消费的人骗自己家人的那些“教育效果”失败了,别的好处还有一些,这样被识破后台面上也下得去。
  这人就好像现在的“量子波动速读”一样。
  量子波动速读有用吗?当然是没用的。
  但是背的书是什么?用来通过诈骗考试的内容是什么?
  好歹也是以后会用到的书。
  而且这些培训班的空余时间很多,各种家庭环境有不少类似的孩子能在一起,很多时候就更容易理解对方并且互相进行情感支持,对心理健康还是很有好处的。
  这样的心理健康程度的增加,反而降低了“所谓的被宠坏”的坏处。
  即便是“诈骗产品”,它也是会因为市场竞争而逐步进化的,会越来越无害化。
  如果我们强行持续打击这样的产业,不仅会让进化停滞,还会让其走向更粗暴的方向——比如说回到“三勒浆”时代。
  大家又开始搞“保健品聪明药”的阶段——这个东西的潜在危害可比什么“量子波动”大得多了,当年好多小孩就这么吃死了。
  
  我们肯定还记得那个时代很多小孩后来长的很矮,但是一段时间内长的特别快。
  怎么回事?
  加了激素呗!
  量子速读有多大坏处好歹还看得出来,加了激素怎么识别?
  而且这个东西再严打也不太好用了,因为这么点小小的东西家长总是能搞到的。
  “神药”什么的总是能搞到的,而且一旦形成了产业链利润更大,利润更大就有更大的“铤而走险”,那就更加危险了。
  所以对于一个必然的矛盾,强行轰击是不可行的。
  但是对于一个必然的矛盾,它常常是涉及很多最基本的层面的事情,也就是深入到人类情感和利益的底层的,这些事情也就更难直接用钱或者大部分手段得到,竞争非常激烈,这就导致它更有“暴力争夺”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如此,很多自由主义者的“一看到事情就说放任”,这也是不对的。
  
  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其“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是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下定论的。
  
  任何简单粗暴的定义都是带有天然的非正义性的。
  非正义手段是无法真正维护社会的,也是不能解决社会中的问题的。
  所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找到“特殊规律”才有可能是正义的。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小利益,但这更加意味着我们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因为市场是由所有群众组成的,不相信市场就是不相信群众。
  群众的经济利益要求总是无限的,你不可能完全满足,直接去满足群众的利益要求都是拉山头,是抢劫人民利益去服务小股群众,是山头主义,是造反。
群众对于暴力威胁的诉求都是急迫的,一定要不断的找手段和找方法,让群众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不响应群众对于暴力威胁的求助都是是放弃存在合法性和和理性的,是用懒惰拉拢同僚,是意图叛国,是搞政变。
  
  
  所以啊,要“轻打”,要听着正经的状告以后再去打,把状告者的问题解决了,不要搞扩大化。
  状告者越多,越说明这个组织有人“聚众威胁他人”,那就应该把这个组织全盘打掉。
  这也能促使这些机构“升级产品”——因为只有经济竞争失败的商业组织才会想着利用暴力手段。
  
  产品升级以后真的会变得“更有欺骗能力”么?
  并不会,因为如果这些产品解决的本质上是家庭内部的权力斗争问题,也是解决家庭内感性上的不平衡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教育产品。
  如果他们升级产品选择的是“伪装成完全正常的教育产品”,那么他们的经营优势就消失了,是要搞破产的,也是会被更多人状告的。
  这样一来,真正搞诈骗的反而更加容易死——所以他们的针对性会越来越强,就是解决家庭内部的权力分配的问题(这个靠家庭教育机构不可能完全解决,因为很多时候权力斗争就是需要算计,单纯的求助只是“战术策略指导”,“伤害输出”工作还是要有人做的,因此这些行业必然存在)。
  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继续深挖此类产品,越来越无害化,意想不到的好处越来越多”,只有这样才能继续维持这个生意类别。
  这才是解决或者说减小问题,加快发展的正确思路。
  
  
这就是我从一个培训班到一群消费者,从一群消费者到一群家庭,从一群家庭到相关社会政策的一些看法。
我觉得吧,只要想下去,即便是“女人的安全感”“女人的信心”等等,大约都是可以想明白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可能数据化的。
  
过去和现在,我想还会有未来,无论任何时候,很多人都把这些能想明白的事情直接归到“海底针”甚至“玄学”之类的神秘学上去,这确实是“放弃治疗”的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水库论坛 - 房产投资第一站 ( 沪ICP备20013621号

GMT+8, 2024-4-24 00:15 , Processed in 0.2380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