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都挺好》是不是挺好?

[复制链接]

454

主题

739

帖子

13万

积分

投资购房

Rank: 6Rank: 6

积分
1356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20:1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最热的话题大剧,莫过于《都挺好》了。所谓正午阳光出品,必属精品,也足见当前国内影视行业之匮乏。据说现在要开始限制宫斗剧了,「现实主义」题材都市剧更要大放异彩了。







《都挺好》的宣发势头很猛,自我标榜是「现实主义题材话题大剧」,我也用两倍速追了。「话题大剧」的确是,「现实主义」这个帽子实在不敢恭维。



苏家老三到了八十年代末还在超生,相较小说原著苏母苏父苏家老二是否过度脸谱化极端化,清华斯坦福是不是被黑得太惨,一家拟上市公司在面临审计时的低级Bug,这些具体的剧情多的是人来讨论,我这里也不展开了。



我要说的是,其实《都挺好》压根不是「现实主义」剧啊,它的核心目标就是指向「话题性」啊。



《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完全就是一个玛丽苏式的存在。人们追这一部电视剧,追的就是苏明玉这个角色吊打苏家男性的那种「爽感」。苏明玉也好,苏大强也好,贩卖的其实都是极端「人设」,为什么要贩卖这样的「人设」?因为只有极端的「人设」才能够引发最大的讨论。从《欢乐颂》到《都挺好》,不都是延续这个逻辑吗?







《欢乐颂》和《都挺好》这样的电视剧,本质上就是剧版咪蒙,对大众情绪的把握入木三分,让人在观剧时获得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宣泄。



所以,别看《都挺好》是在苏州园区拍的现代剧,它分明有玛丽苏剧的浓厚色彩,苏明玉这样从不受家里人待见变成一个「大女主」,像极了魏璎珞开挂般的成长史。



当然,大家看《都挺好》这个剧,主要并非出于看姚晨牛逼的「爽」,而是为了围观苏家三个男人的「丧」。但本质上来说,「爽」也好,「丧」也罢,都是情绪爽文的一个类型罢了。



YY出来的财富和职场



在剧中,苏明玉大二的时候才北京奥运会,跟着张晨光混的年头不过十年。张晨光这家企业,不过是一家普通的2B的未上市大型民营企业,既不是搞金融的,也不是做房地产的。



一个1988年左右出生的人在这样的民营企业打工做到中层,就能凭销售提成和年度分红在苏州买好几套房子?还能积累下能够给硅谷程序员安排当地工作的人脉?What?你来告诉我这样开挂的工作机会哪里有?怎么还没被清北复交的人挤破头,就能轮到苏明玉这样的师范学校学生了呢?







众所周知,未上市的民营企业是实际控制人的私产。在传统行业,没有哪个实际控制人会给为他打工的人开多高的薪酬,几千家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那么多排队公司年报和新三板公司年报摆在那里,去看看也就知道了。



当然有人说,人家明玉不是靠薪酬是靠销售提成,但2008年以来的经济形势摆在这里,不是金融地产的传统实业的生意好做到实际控制人能够把销售提成的比例做到让一个中层干部坐拥几千万身家?这卖的是烟草呢还是鸦片呢?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民营企业从基层员工到打工高管之间的收入差距,远远小于打工高管和实际控制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这就是上图中的绿线。但在我们的都市剧里,公司高管甚至中层动辄都能住上别墅,公司不同级别员工之间的收入分布大致是上图中的红线,编剧也真是够能编的。



都市剧编辑坐在自己的工作室,自己没有上过一天班,却来YY亿万富翁是怎么经营企业,畅想出来的剧情自然荒诞得吓死人。



赵宝刚的「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哪一部的剧情经得住考验?胡歌、陈龙的《猎场》,里面对所有描述的行业,没一个摸着边的。至于《欢乐颂》这种故事就更不用说了,安迪这种人现实生活中还能天天跟樊胜美他们三个邻居混,那大概吃错药了还差不多……







而且,都市剧编剧对居民收入和物价通常缺乏起码的概念。



一般而言,物价水平整体都很低(《北京爱情故事》里,2011年3500元男女主角可以租到双井附近能看到CBD的全明两居,给苏父一天50元就可以让他在外面吃两顿),随便一个非管理层的员工的工资设定低得可怜(比如《都挺好》里一个斯坦福毕业的十年期硅谷码农年薪才八九万刀)。



但只要有个高管甚至中层,财富水平和消费标准又高得吓人,感觉钱是大风刮来的。



所以啊,千万别把都市剧当「现实题材」看,当魔幻题材看就好了。



《小时代》也很假,但没人去讨论《小时代》假不假嘛。既然是情绪性的作品,就用爽文的标准去要求它好了。



大众传播的情绪产品



所谓的都市题材作品,除了聚焦育儿焦虑的《虎妈猫爸》和《小别离》以外,大概十来年都没有什么真正的「现实主义」代表了。十年前的《蜗居》,可以说是现实主义都市题材的最后巅峰。此后,有话题性的都市剧,往往都带有光怪陆离的超现实成分。







这种情形,在最近几年出现了明显加剧。



在新的内容生产环境下,无论是文字还是影视内容产品的绝对数量都出现了空前的爆炸。在过去,传统媒体主导传播场域,大家晚上回家没有什么电视可看,之能盯着有限的几家电视台,电视台的审美,在很大程度上把控了影视作品的传播源头。



在新的传播机制下,影视内容的话题性变得无比重要。



以前的模式,是影视作品本身火了,再去带热一个话题。现在的模式完全颠倒过来,影视作品瞄准「原生家庭」「重男轻女」「中产焦虑」「草根逆袭」等等天然具有流量吸引力的话题,反倒能够蹭上这个话题的热点。



这最后又倒逼所有的内容制作和采购方,进一步把社会情绪作为产品生产的第一导向。



在这一点上,影视剧和文字内容产品是一样的。



现在的文字产品其实也是大爆炸的状态,要想在大众「用脚投票」的传播生态下脱颖而出,情绪几乎是必需品,这和专业主义正好背道而驰。今天微信公众平台上的10万+,或是今日头条上的爆款,放在十年前的标准,媒体编辑敢通过上版的,大概不到百分之一吧。



当然,我无意批判那些迎合社会情绪的「爽文」。生活已经如此艰难,用「爽」或「丧」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正是大众客观存在的巨大需求。



更何况,这样的「爽文」其实早就有了,多少人看《延禧攻略》的魏璎珞,都能找到《还珠格格》小燕子的影子?于正,还真是摆脱不掉琼瑶阿姨的巨大阴影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水库论坛 - 房产投资第一站 ( 沪ICP备20013621号

GMT+8, 2024-9-21 20:52 , Processed in 0.0522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